(四)教学建议 1.重视知识的组织与使用 许多教师关注传递知识甚于如何组织知识,教学照本宣科,传递给学生没有经过很好组织的信息,这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如果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能被很好地组织,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学生就会明显地感到知识组织良好的益处并不断地进行实践,这个过程比让学生零星地获取新知识更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到好的知识结构的用途,并引导学生如何组织和使用好知识结构。每当进行新知识教学时,对重要的定义和原理要用一种清楚的组织形式进行总结,用质性和量性的形式分别进行描述,然后准确地定义这种知识,并总结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有效使用。知识的组织要根据教学任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包括使用记忆术、提纲、图形、表格、认知地图或概念图、笔记、综合性实验等。 2.运用陈述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对概念进行精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概念理解模糊、混淆等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用死记硬背式的过度记忆代替概念的理解与精制。概念的精制是一个由粗糙变精细、由模糊变精确、由一般到具体、由基本到引申的过程。通过精制,学生通过少量的中心概念系统地检索大量的附属概念,从而使概念记忆变得容易而简便。 陈述性定义是对概念的显著性特征进行总结的陈述性方式,这种定义简洁而易记,同时在许多细节上也能够被精制。过程性定义则是对陈述性定义的精制,即通过许多具体的条件合理地解释概念。[5]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有意地认识或者展示这个概念的相关事例。过程性定义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清晰定义概念的方法,它能帮助学生避免许多通常的错误。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不仅需要对概念的名称、类型、单位、符号表达、规范等独立变量的重要特征进行陈述性定义,也需要对相关概念的有效条件、知识范畴、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和相关概念重要区别等特征进行过程性定义。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举例或典型的案例,学习在不同例子中同时运用陈述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对概念进行精制,这样,学生实际上就学会了如何将各种特例的知识整合到相关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在处理不熟悉的情况时也能灵活地应用概念。 3.彰显知识表征的多样化 知识表征是个体认识存在于自己心智之外事物、思想、事件等的心理表现形式。表征决定着知识是否能够容易地被记住,是否能够被很好地用于解决问题,是否容易产生新的发现。[6]教学中仅用语言或文字单一地表征知识,满黑板的文字和过量重复的言语讲授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更好的理解,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对概念进行描述,如言语或图表的、精确或粗糙的、外在或内在的等方式,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概念或原理深人的理解。如言语表征或许是模糊的,但它能够使知识与头脑中原来的知识模型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同时赋予知识以人文意义;用视觉模型描述知识对减轻认知负荷特别有效,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因此,用言语、图像、数学符号等形式描述新知识更容易被记住。 |